 |
彩色的飄浮盒子(圖片版權:蘇富源) |
(本文同步發表於台北市都市更新處/台北村落之聲,圖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)
歷史背景
用"西區(The West End)"一詞來稱呼倫敦舊城西側、泰唔士河以北的地區始於19世紀初,但其發展可以追溯到17世紀;在Charles I於1625年成為英國國王之後,開始有貴族移居到Mayfair一帶。接著1666年的倫敦大火燒燬舊城區約60%的面積,也迫使更多人搬遷到西區居住。
1810年,建築師John Nash對攝政街(Regent Street)的更新計劃,建立了從北邊的攝政公園到南側的聖詹姆士公園之間的交通軸線,這裡很快就成為流行時尚集中的新區,而"西區"一詞也成為時髦的代名詞。一直到現在,這裡仍然是英國最大的娛樂與消費中心。除了攝政街之外,西區另一條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就是Tottenham Court Road。往北連接倫敦第六大車站Euston,往南經過Tottenham Court Road地鐵站與聚集著各式流行品牌的Oxford Street之後稱為Charing Cross Road並再往南連結Trafalgar廣場(由Norman Foster於1996年重新規劃)。